E 大调第三号帕蒂塔

BWV1006 · 第三号组曲

与《D 小调第 2 号无伴奏小提琴组曲》截然相反,《E 大调第 3 号无伴奏小提琴组曲》明亮而欢快,展现了巴赫对空弦 A 弦与 E 弦的探索。乐曲的开场乐章不是严肃的“阿勒曼德舞曲”,而是活力四射的“前奏曲”,预示着巴赫将告别《法国组曲》中使用的常见舞曲顺序。巴赫之后两次改编这段乐曲,一次是在《婚礼颂赞曲 BWV 120》中用助奏管风琴让乐曲步调更加活泼,另一次则是以小号和鼓伴奏,在 1731 年莱比锡市政厅落成典礼上表演的颂赞曲,更显喜悦的氛围。同样不寻常的还有“萨拉班德舞曲”的缺席。不过,巴赫出色地运用了其他舞曲:节奏复杂的“路尔舞曲”(一种源自诺曼底地区的舞曲)之后是不甚庄严的“加沃特舞曲与回旋曲”,后者围绕开场的欢快主题循环展开;之后是两首对比鲜明的“小步舞曲”,前者富有贵族气质,后者则更具乡村野趣。他还为作品加入了一首富有活力的“布列舞曲”,精心设计的动态对比让乐曲更富趣味。欢快跳脱的“吉格舞曲”再次加强了富有感染力的欢乐气氛,让《第 3 号组曲》自始至终妙趣横生。 关于 J.S.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和奏鸣曲》 尽管巴赫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键盘演奏家,但他最初却是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开启音乐生涯。在科腾时,他喜欢在管弦乐团的弦乐声部进行指挥。得益于与 Johann Paul von Westhoff 和 Johann Georg Pisendel 等小提琴家的交往,他对这种乐器了如指掌,并将这种深刻的理解运用至《6 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记录于 1720 年的一份手稿里。这些作品被认为是德国小提琴传统的巅峰之作,饶有兴致地审视了意大利音乐的发展,包括三首组曲和三首奏鸣曲,前者继承了《法国组曲》以舞曲为主的形式,后者则快板与慢板交替,遵循了意大利宗教奏鸣曲曲式。

相关作品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