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精选
- 1982 · 32 首曲目 · 51 分钟
哥德堡变奏曲
BWV988
《哥德堡变奏曲》是 18 世纪规模最大的键盘音乐作品。正如巴赫在标题页上所写的那样——“致力于让音乐爱好者的心灵愉悦”——它对后世音乐家们的创作与表演,也带去了巨大的震撼。贝多芬包罗万象的《狄亚贝利主题变奏曲》与“哥德堡”一脉相承,李斯特也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便演奏过“哥德堡”,勃拉姆斯更是不出意外地成为了这部作品的忠实粉丝。 《哥德堡变奏曲》由 32 个乐段组成,包括一首从容的“咏叹调”、30 段基于咏叹调主题的变奏、以及咏叹调在全曲最后的回归。作为整座音乐大厦的入口和地基,“咏叹调”的音乐松弛宽敞,用坚实的和声轮廓为音乐此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令人叹为观止的 30 段变奏被分成了 10 组,每 3 段为一组。每组变奏中的一段往往具有舞曲的特点,第二段常用两首交替演奏等技术手法,第三段则是卡农。随着变奏的不断推进,音乐的复杂性也在逐渐加深。在这趟音乐之旅的途中,巴赫似乎还在有意识地向当时的各种音乐流派点头致意,比如变奏 16 的法国风格序曲。 在最后一组变奏中,正当变奏 28 和 29 将演奏推向了热烈的高潮时,变奏 30 却没有像此前那样使用卡农的写法,而是写下了一首“集腋曲”(Quodlibet),将几首流行乐曲自然串联起来,举重若轻地为整部作品画上了半个句号。另外的半个句号,则是作品最后再次演奏的咏叹调主题。每一位音乐家或听众,都会对这段主题的再现持有不同的理解。它可以被解读为东方文化中的“轮回”,也可以被认为是“对称”的体现,亦或者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讲究”……因此也就有了无限的演绎空间,以及常听常新的聆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