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2013・3 首曲目・16 分鐘
升 C 小調第 14 號鋼琴奏鳴曲
Op. 27/2・月光奏鳴曲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作品,是他 1801 年創作的兩首奏鳴曲其中一首,與他寫作《第二號交響曲》的時間大致同期,當時這兩首作品都被命名為《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結合了奏鳴曲和幻想曲的元素。即便貝多芬還在世的時候,第一樂章的音樂就是他最出名的創作,但他並不覺得這是他最好的作品。《月光》的標題並不出於貝多芬自己,在他過世五年後 (1832 年),德國的評論家 Ludwig Rellstab 形容第一樂章使其想起琉森湖上的月光,從此這個名字就被沿用了下來。《月光》中的升 c 小調非常不尋常:海頓只用過一次、而莫札特根本沒用過,貝多芬也是到了晚期,在作品編號 131 的弦樂四重奏才再次使用;其中極度個人化的表現也難得一見。開頭的樂章像是自由的即興表演一樣開展,但事實上隱藏著嚴謹控制的形式邏輯;其響亮的旋律線,暗示著日薄西山的葬禮進行曲。精簡的中間樂章是一段悵然的間奏曲,李斯特形容是兩個深淵之間的花朵。終曲則是貝多芬當時寫過最狂暴的音樂,直到 1805 年《熱情》奏鳴曲的終曲樂章問世才被超越。這個「激動的急板」充斥來回的琶音、展現猛烈的爆發力,突破當時樂器的侷限,用戲劇性的方式重新詮釋第一樂章輕柔的主題,變成由狂躁的動力驅策、如同打擊樂器般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