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精选
- 无调性音乐的先行者,在破碎无序的音乐世界中探索精神真谛。
阿诺德・勋伯格
- Jenny Lippl、 Miha Ferk、 Trio KlaViS、 Sabina Hasanova
作为音乐家参与制作的最新专辑
- Kolisch Quartet、 Felix Khuner、 Eugene Lehner、 阿诺德・勋伯格、 Perrine Mansuy、 Benar Heifetz、 Rudolf Kolisch、 Marion Rampal、 Rémy Décrouy、 Jean-Luc Difraya、 Clemence Gifford
- Christopher Oldfather、 Fred Sherry String Quartet、 阿诺德・勋伯格、 罗伯特 · 克拉夫特、 Twentieth Century Classics Ensemble、 Jennifer Lane
- Rita Tritter、 Paul Jacobs、 Festival Singers of Toronto、 Laura Newell、 罗伯特 · 克拉夫特、 克里夫兰管弦乐团、 Regina Sarfaty、 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George Silfies、 CBC Symphony Orchestra、 Victor Braun
传记
1874 年出生在维也纳的阿诺德·勋伯格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被认为是十二音体系的奠基人,这种音乐旨在确保一个八度内互为半音关系的十二个音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过,他的早期作品沿袭了德国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是 1899 年的弦乐六重奏《Verklärte Nacht》(升华之夜)。从 1908 年的《String Quartet No. 2》开始,他脱离了传统调性音乐,在 1912 年创作出了经典作品《Pierrot Lunaire》。这部表现主义声乐套曲使用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人声和钢琴,这也逐渐成为了室内乐团的标准配置。到 1920 年初,他已完全信奉序列主义,推进了 Josef Matthias Hauer 提出的十二音理念,让这一作曲技术成为“第二维也纳乐派”的核心理念,该乐派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勋伯格的学生阿尔班·贝尔格和安东·韦伯恩。1926 年,他开始在德国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在那里,他继续创作十二音作品,同时也使用传统调性作曲。纳粹上台后,勋伯格于 1933 年来到美国,先后在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并继续创作音乐,直到 1940 年代末。勋伯格于 1951 年辞世,享年 76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