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曲
BWV565
《托卡塔和赋格曲,BWV 565》史诗般的开场,如今已经是所有管风琴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声音之一。然而,关于这部作品的真正身世——比如它是否一开始就是为管风琴而创作、甚至它是否真的是由 J. S. 巴赫创作,学者们一直意见不一。一种代表性的质疑认为,这部作品的背后可能藏着另一部小提琴作品;另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可能是巴赫年轻时的手笔,代表了那位尚不到二十岁的作曲家的固执或任性,并据此来解释它在巴赫作品中的非典型性。 与昵称为“Dorian”的《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BWV 538》不同,巴赫在 BWV 565 的前奏中并未使用对位法,而是采用了类似即兴创作的方式,凭借意味深长的停顿与雄辩式的声音图景先声夺人。在这段比较自由的托卡塔过后,是限制更多、但也恰是巴赫强项的赋格曲。正如巴赫经常做的那样,他在既定的结构要求中,大胆地使用了包括延长颤音、制造回声以及踏板独奏等手法,呈现出了丰富的情绪表达,音乐极具张力与感染力。音乐尾声再次用托卡塔的方式写就,堪称一段炫技性的音乐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