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

BWV1042

同为巴赫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BWV1042 与 A 小调的 BWV1041 有着共同的基因——两部作品都采用了维瓦尔第奠定的三乐章结构、都在基于重复低音而搭建的慢乐章中注入了大量情感,甚至都无法确定具体的创作时间。它们可能应该归入巴赫在莱比锡领导 Collegium Musicum 时的创作(1729 年以后),也可能来自他为 Anhalt-Köthen 的 Leopold 亲王服务期间 (1717 年至 1723 年)。不过,即使相似之处再多,二者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部在明亮的 E 大调上写就的作品,显然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 《E 大调第 2 号小提琴协奏曲 BWV1042》以简洁有力、宛如号角的三个音符拉开帷幕。E 大调的第一乐章并未使用意大利式的“利都奈罗”(ritornello,指乐器前奏和它在乐曲当中的反覆)结构,围绕一个反复出现的乐思和对比性的插部展开;而是用一种新的形式,预示了古典主义三段体的到来——在主题的呈示与再现段落之间,包裹着一个用来发展乐思的中段。在这个乐章中,“发展段”由升 C 小调写就,以一段简短的华彩结束。不同于 BWV1041 终曲使用的吉格舞曲,BWV1042 的终曲由粗犷而坚定的“帕斯比叶”舞曲(Passepied,法国宫廷舞蹈)驱使,独奏者以不断升级的技巧先后五次演奏开始时的主题。两个较快的乐章之间,“柔板”的独奏小提琴并未像在 BWV1041 之中那样从重复的低音之中寻求解脱,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与低音展开了深入的对话。当低音倏忽间消失不见时,音乐先是短暂地徘徊了些许,随后在切换到大调后绽放出了令人安心的温暖光芒。

相关作品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