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小调第一号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BWV1001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虽然以辉煌璀璨的《E 大调帕蒂塔》结尾,但作为开篇的奏鸣曲情绪却与之截然相反。《BWV 1001》以一个四音符 G 小调和弦咄咄逼人地开场,之后一小段短暂的下行华彩提供了暂时的喘息之机。深情的“慢板”在华丽的装饰下有着极为动人的大胆和弦设计,让人浮想联翩,这种气氛随之又被接下来坚决的“赋格”所驱散。这里展示的卓越作曲技巧并非为引人耳目,而是为了满足复杂的对位要求。铿锵的和弦表达出桀骜不驯的态度,拒绝被四根弦和一把弓所约束,这同时也有赖于 G 小调让小提琴的两根 G 弦和 D 弦自由共鸣。第三乐章带来了慰藉,转入与 G 小调关系密切的降 B 大调,温柔轻快的“西西里舞曲”令人顿感轻松,尽管巴赫在摇篮曲式的旋律外包裹了一层捉摸不定的复杂装饰。与此同时,一种忧郁感仍挥之不去,似乎前两个乐章的沉重情绪无法被轻易缓解,即使缓解也无法持久。戏剧性的 G 小调在终曲中再次出现,由龙卷风般的音符所推动,只在标志上下半段结束的有力和弦处才稍有停止。 关于 J. S.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帕蒂塔和奏鸣曲》 尽管巴赫是当时公认出类拔萃的键盘音乐大师,但他其实是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开启了音乐生涯。他在克滕时就在弦乐声部指挥管弦乐队,与 Westhoff 和 Pisendel 等小提琴大师的交往则让他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种乐器的理解。这种深刻的理解体现在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约 1720 年创作)里。这些乐曲堪称德国小提琴传统的巅峰杰作,包含着对意大利音乐发展的好奇探索,包括三首继承《法国组曲》舞曲先行传统的《帕蒂塔》,以及三首具有意大利宗教音乐风格的《奏鸣曲》,其中较慢和快速的乐章交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