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小调第二号大提琴组曲

BWV1008

如果说巴赫的《G 大调第 1 号大提琴组曲》( 《Suite No. 1 in G major》)是明亮的,那他的《D 小调第 2 号大提琴组曲》( 《Suite No. 2 in D minor》)则染上了一丝忧郁的色彩。不同于前者,后者的《前奏曲》(Prelude)旋律流动更加具有叙事性,绵延不断的音符构成充满表现力的乐句,而不是简洁明快的平铺直叙,并以一些大跨度的和弦极具表现力地结束。 《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是一个高贵、庄严的乐章,在风格上更接近巴赫的键盘作品,充满了内在的、涌动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在随后变幻莫测的、轻巧快速的《库朗特舞曲》(Courante)中变得更加跳跃、更加显见。《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是一首庄严的挽歌,它的突出特点是更强调第二拍;在结尾处,随着音高的推升,悲怆的气氛也越加浓厚。在《萨拉班德舞曲》和最后的《吉格舞曲》(Gigue)之间,巴赫又增添了《小步舞曲 Ⅰ》(Menuets Ⅰ)和《小步舞曲 Ⅱ》(Menuets Ⅱ)。这是六首组曲中最有现代感、时尚感的舞蹈;《小步舞曲 Ⅰ》在《小步舞曲 Ⅱ》之后复现,是一种法式的创作手法。末尾的《吉格舞曲》旋律跳跃断续,有如短促的打击乐,听众很容易就能抓住其富有规律的重音。 关于巴赫的大提琴组曲(Cello Suites) 在巴赫所处的时代,独奏乐器——尤其是大提琴——的无伴奏曲目很少,而且大多是即兴创作的,而非苦心孤诣的作品。这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BWV 1007-12)》(《Cello Suites (BWV 1007-12)》)是巴赫在克滕(Cöthen)时期(1717-23)创作的。虽然人们一般不将它们视为一个合集,但它们的模式都很类似。除了传统的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库朗特舞曲(Courante)、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和吉格舞曲(Gigue),巴赫还在组曲的开头加入了一首前奏曲(Prelude),并在最后的吉格舞曲前增添了两支时髦的现代舞曲(小步舞曲(Minuets)、布列舞曲(Bourrées)或加沃特舞曲(Gavottes))。不同组曲的风格也有所区别:第一组曲为 G 大调,色彩明亮、青春而富有活力;第二组曲为 D 小调,音色较为低沉、忧郁;第三组曲用 C 大调创作,动感与优雅兼具;第四组曲被称为“和谐的篇章”,每首舞曲风格创新而迥异;第五组曲与之相比,显得严肃而沉重;第六组曲则又以 D 大调,重新回归到温暖喜悦、充满生机的基调。这些作品直到 1825 年才出版;20 世纪 30 年代,巴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录制了这些曲目,自那时起它们才广受欢迎。

相关作品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