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小调第五号大提琴组曲

BWV1011

最初,巴赫很可能只写了前三套为独奏大提琴而作的组曲。几年之后,这套作品才被扩充到了如今已经形成标准的六套。最后两首组曲与众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似乎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有力佐证——它们都有着更长的篇幅和更高的技术难度。不仅如此,《C 小调第 5 号组曲》还使用了不同寻常的调音方式,要求演奏者将大提琴的第一根弦由 A 调到 G。 前奏曲是这套组曲中最长的一首,有着独特的法国管弦乐序曲风格:一段缓慢而和声丰富的引子将音乐带向其后较快的段落。在这里,巴赫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想象来“补上”其他乐器的演奏,让它们共同成为赋格对话的一部分。著名的萨拉班德(Sarabande)则为演奏者和听众都提供了独处的寂静瞬间,一连串的叹息旋转而出,组成更长的乐句,下探到一处栖息地,随后出人意料地向上飞扑。为这套组曲收官的吉格舞曲(Gigue)似乎是在颠簸中演奏,最终在一个不稳定的音符上结束。 关于 J. S.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为无伴奏的独奏乐器创作作品在巴赫时代非常罕见,而为大提琴创作无伴奏组曲则更稀有,甚至很有可能是巴赫即兴的手笔。六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巴赫在科腾(1717-1723)担任宫廷乐师期间创作的,虽然它们不大可能在创作初期就被设想为一整套作品,但六部组曲都遵循了相同的的六乐章结构。阿勒曼德(Allemande)、庭院舞(Cour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和吉格舞(Gigue),除了这些组成套曲的传统舞曲外,巴赫在开篇还增加了具有引导作用的前奏曲(Prelude),并在最后的吉格舞之前插入了在当时比较流行的现代舞曲(也称助礼曲,Galanterie),如小步舞曲(Munuet)、布列舞曲(Bourrée)或加沃特舞曲(Gavotte),每一部大提琴组曲所用到的助礼曲各有不同。这六部无伴奏组曲直到 1825 年才出版,而在 20 世纪 30 年代由大提琴家巴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录制唱片后,它们才开始受到广泛欢迎。

相关作品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