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小调第一号交响曲

Op. 68

对于许多生活在 19 世纪的作曲家来说,与贝多芬及其作品相比较,都是很难避开的话题。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正是他们当中,受到贝多芬影响最深、因而包袱也最重的一位作曲大师。为了创作出一部能够继承贝多芬交响乐伟业的作品,他花了长达 21 年才完成自己的《第 1 号交响曲》。尽管如此,这部作品 1876 年在卡尔斯鲁厄首演时,也仍然并未让这位历史上以严格要求自我而闻名的作曲家全然满意。正式出版前,勃拉姆斯又全面修订了整部作品。 毋庸置疑的是,《第 1 号交响曲》乐谱的字里行间不乏贝多芬的影子。比如它使用了与贝多芬的《第 5 号交响曲》一样的 C 小调,而且遵循了相似的情感轨迹——从最初的混沌直到最重的胜利。再比如终曲乐章辉煌的弦乐旋律,显然是在向贝多芬《第 9 号交响曲》中著名的《欢乐颂》致敬。然而,这些表面上存在的与贝多芬或古典主义之间的联系,并非意味着《第 1 号交响曲》仅仅局限于坊间给予的“贝多芬第十”的赞誉——或者说是某种桎梏。恰恰相反,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划时代巨作,具有彻底的原创性和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质。 主导第一乐章的极度痛苦的和声,在终曲乐章还有更加激烈的回归,它们投射出的几乎是一种恶魔般的特性。同样引人注目的是第二乐章《绵延舒缓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中的温暖和激情,以及独奏小提琴和圆号塑造出的期待与憧憬。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小快板》(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并未使用常规的谐谑曲或小步舞曲形式,而是写成了一首抒情的间奏曲,音乐更加轻松从容。第四乐章在《欢乐颂》般质朴却堂皇的主题出现之前,还有一段交响乐中最著名的圆号独奏不容错过——在小提琴颤音的铺陈下,圆号奏出的旋律大气而温柔、明亮又动人,震撼之感无与伦比。

相关作品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