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大调第三号交响曲
Op. 90
1883 年的整个夏天,勃拉姆斯都在威斯巴登(Wiesbaden)度过。在那里,他把大部分的经历都用在了《第 3 号交响曲》的创作上。当年年底,这部作品在维也纳完成了世界首演。 勃拉姆斯为什么要创作这部深具个人色彩的作品?时至今日,学界围绕这一问题仍有许多争论。作曲家的一些挚友声称,《第 3 号交响曲》的背后暗藏情感线索;但勃拉姆斯坚决抵制将音乐之外的无端揣测强加于这部作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前两个乐章中的一些引人注目的乐思,等到第四乐章再度出现时,气质已经完全改变。其中,最具张力的可能正是开篇——木管和铜管用两个澎湃的和弦,为小提琴演奏的、强有力且极具节奏感的主题,提供了丰沛的动能。事实上,交响曲开篇的三音动机「F - 降 A - F」,恰是勃拉姆斯本人的座右铭,“自由但快乐”(Frei aber Froh)。这个主题随后在展开的过程中反复出现,而且愈发激烈,直到乐章结尾的某种宁静致远的境界。 交响曲中间的两个乐章比较内敛,特别是真挚而忧郁的“稍快的小快板”(Poco allegretto)。它们分别由勃拉姆斯最爱的乐器引出主题——第二乐章是单簧管,第三乐章则是大提琴。到了终曲乐章,自第一乐章开始的挣扎与纠结达到了高峰,随后音乐忽然略显神秘地松弛下来,第一乐章的主题在全曲的尾声再次出现,似乎是在映照最初的开端。当然,这样的处理,也为整部交响曲画上了一个令人感到平静而安心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