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小调第二号帕蒂塔
BWV1004 · 第二号组曲
随着坚定的《阿勒曼德》,雀跃的《库朗特》、忧郁的《萨拉班德》和流动的《吉格舞曲》,《D 小调帕蒂塔》无懈可击地沿着类似《法国组曲》的舞曲顺序向前推进。 不过,接下来的发展不但出人意料,而且简直让人肃然起敬:巴赫为本已堪称巨制的乐曲加上了 64 个变奏,这些变奏越来越细腻、真诚、欢快,而且技巧精湛得令人瞠目结舌。《恰空》建立在往复出现的和声模式之上,首先是痛苦万分的和弦,分为三个段落,中间的 D 大调段落让人感到安稳幸福,之后音乐变得越来越富有活力。此刻看来,似乎《帕蒂塔》的一切都是为了引出这个乐章。《萨拉班德》不仅预示着《恰空》的和声重点,也点出了后者的一些旋律。《吉格》采用 12/8 拍,没有抢《恰空》的风头,而是故意以柔和的形态示人。《帕蒂塔》中到处隐藏着线索,暗指耶稣的受难。巴赫在旅行后回家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逝去并下葬之后创作了这部作品,因此《恰空》充满死亡与复活的意象,也是巴赫写给亡妻的哀恸悼念。 关于 J.S.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帕蒂塔和奏鸣曲 尽管巴赫是当时公认出类拔萃的键盘音乐大师,但他其实是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开启了音乐生涯。他在克滕时就在弦乐声部指挥管弦乐队,与 Westhoff 和 Pisendel 等小提琴大师的交往则让他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种乐器的理解。这种深刻的理解体现在 6 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约 1720 年创作)里。这些乐曲堪称德国小提琴传统的巅峰杰作,包含着对意大利音乐发展的好奇探索,包括 3 首继承《法国组曲》舞曲先行传统的《帕蒂塔》和 3 首具有意大利宗教音乐风格的《奏鸣曲》,较慢和快速的乐章交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