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调第三号大提琴组曲

BWV1009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巴赫创作无伴奏大提琴曲的动机,但可以从其音乐本身略窥一二。《第 3 大提琴组曲》中的《前奏曲》音域宽广,听起来很像是教学用的练习曲,但绝不单调乏味——由音阶与琶音组成,并以棘手的和弦与戏谑的乐句考验演奏者的运弓。在活泼的《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之后,《库朗舞曲》(Courante)听起来像是另一段教学乐曲,不仅要求较高的速度,还需要演奏者将谱面上一连串几乎无异的音符生动地演绎出来。在庄严的《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乐章后,巴赫引入了两首《布列舞曲》(Bourrée),第一首灵动活泼,第二首则采用了另一个调性,接着是第一首的重复,在整套组曲中像是一段让人耳目一新的小品。最后的《吉格舞曲》(Gigue)则充满质朴的乡村气息,有对“拉锯”的诙谐模仿和粗犷的和声。

关于 J.S. 巴赫的大提琴组曲

在巴赫的时代,为无伴奏独奏乐器,特别是大提琴谱曲并不常见。这种音乐更多出自即兴演奏,而非苦心创作。这 6 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2)创作于巴赫在克滕宫廷任职期间(1717-23),尽管巴赫原本未打算把它们作为一整套作品,但全部 6 首乐曲都遵循着类似的模式。巴赫在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吉格舞曲这些传统组曲元素之外又添加了作为引子的序曲,还在每支组曲最后的吉格舞曲前加入了两段时尚的当代舞曲(小步舞曲,布列舞曲或者加沃特舞曲)。这些作品 1825 年才首次发表,1930 年代由巴保罗·卡萨尔斯首次录制后,才开始受到广泛的欢迎。

相关作品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