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RV297,Op. 8/4・冬、選自四季

韋瓦第《四季》的最後一首協奏曲〈冬〉,以不和諧的顫音及令人起雞皮疙瘩的節奏開頭,讓人不禁身軀發抖、牙齒打顫。先是似乎被凍結於同一個音符的旋律,隨後狂暴的小提琴獨奏噴薄而出,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就在兩者裹挾之間到來,就像一陣大風在看似平靜卻暗潮洶湧的大氣間引起來回擾動。隨後,小提琴獨奏的動能更擴散到整個交響樂團,音樂氛圍倏然一新,變得如踢踏舞一般振奮急促。不過,冬天也不盡然都是艱辛:協奏曲中段緩慢悠閒的〈柔板〉樂章,便沐浴在暖和適意的氣氛之下,小提琴獨奏以簡單的旋律,雍容地疊加在由弦樂撥奏構成的基底上;明亮而規律的撥弦聲,既似窗外不斷滴落的冬雨,又像室內嗶啵跳動的壁爐火光。在結尾的〈快板〉裡,雨水冰結的地面滑得難以行走,小提琴獨奏再次以顛顛倒倒的半音階滑奏引領旋律,幾乎所有作為定錨的和聲都被拔除。弦樂團的小提琴小心翼翼地尾隨其後,但就算如此瞻前顧後,仍不足以抵消音樂的強大引力,人們還是在下降音階的牽引之下摔向地面。不過,從弦樂團拉奏的甜美主題中,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這段旋律的優美之處,在這片刻的安寧之後,獨奏小提琴又再次領著弦樂合奏陷入你追我跑的混戰之中。 關於《四季》 從乍響的春雷與驟雨、令人懶洋洋提不起勁的夏季高溫、秋收時節的歡歌曼舞與美酒暢飲,到讓人牙齒打顫的凜冽朔風,韋瓦第的《四季》透過音樂,生動多彩地描繪了鄉野生活的季節遞嬗。這組由四首小提琴協奏曲構成的作品發表於 1725 年,是韋瓦第《和聲與創意的實驗》作品集的開篇之作。不過,無論何時,《四季》總是與眾不同,這四首協奏曲既是抽象時代的實體描述性音樂,也是遠在電影本身被發明之前,就率先出現的電影音樂。創作當時,人們對這些曲目不屑一顧,視之為無聊的噱頭或沒頭沒腦的胡鬧創新,直到 200 年之後,這四首如風景快照般的音樂才正式在經典曲目中謀得一席之地。

相關作品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