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 B 小調第一號夜曲

Op. 9/1,B. 54/1・Murmures de la Seine 1

蕭邦第一部問世的夜曲作品——《第九號夜曲》(1832) 由三首曲子組合而成,以約翰 · 菲爾德的創作為靈感基礎,相較於技巧,蕭邦更把音樂重點放在抒情上。《第九號夜曲》的第一首曲子奠定了日後大家最熟悉的夜曲質感,在呈現漂浮感的旋律之下以間距甚大的琶音為底,所以為了呈現典型的抒情感受及渾厚音質,演奏時必須使用延音踏板。蕭邦在中間段落做出對比,雖然它在最後短暫回到開場旋律之前慢慢調整為降 D 大調,但音樂上整體呈現溫和耽溺而陰沉的色調。開頭和結尾的旋律在本質上綴有歌劇式的風格。雖然將歌劇院裡的東西搬到鍵盤樂器上並不是什麼新鮮做法,但沒有人能像蕭邦這般將由人聲所啟發的裝飾音成功融入音樂中,就連 Hummel 這樣影響蕭邦早期作品的音樂家也沒有如此成就,而蕭邦也在他後來的夜曲作品中繼續發展這項特色。 關於蕭邦的《夜曲》 在 19 世紀初期,夜曲通常是為人聲所創作的作品形式,在家庭聚會上以對唱方式演出,喚起人們對月光下的寧靜記憶或對戀愛的幻想。這個名稱原本是住在聖彼得堡的愛爾蘭作曲家約翰 · 菲爾德的一首鋼琴獨奏曲名稱,雖然他的作品中沒有歌詞,但他將歌曲的質感保留了下來。蕭邦承繼了這個作法,並進一步將這個風格的個體性及豐富的抒情意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境界,幾乎可說是把這個曲風變成自己專屬的招牌。蕭邦從未輕忽這種音樂形式的人聲根源,抑或是另一個關鍵影響——義大利歌劇的美聲唱法。跟菲爾德的作品命運不同的是,蕭邦的 21 首夜曲全都保留了下來,成為鋼琴樂壇上的核心資產。

相關作品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