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

K15・The Rite of Spring

史特拉汶斯基的第三部芭蕾舞曲《春之祭》充滿了精彩的情感力量,在 1913 年首度問世時造成著名暴動,至今仍能讓現代樂迷感到慷慨激昂。《春之祭》描繪了史前時期俄羅斯的異教儀式,其中採用的管弦樂團編制之浩大,在整個芭蕾舞曲史上都數一數二,包括四倍的木管樂器、大型銅管樂器,以及由五個定音鼓、饒鈸與刮葫組成的打擊聲部。史特拉汶斯基的高效、大膽編制經常使用許多敲擊及尖銳元素,使音樂顯得非常不協調,讓首演之夜的聽眾相當不悅。但真正成功引發暴動的是傳奇編舞家 Vaslav Nijinsky 非傳統的狂野舞步——相較於先前讓身體看起來優雅、輕盈、幾乎就要飛起來的動作 (舞者 Nijinsky 擅長營造這種幻象),他在這裡讓舞者踏著沈重的步伐、做出尷尬而稜角分明的動作,雙腳朝內、手肘壓在側身。根據史特拉汶斯基的回想,當布簾升起、揭開,「一群膝蓋內彎、編著長髮的少女舞者跳上跳下時,一場暴風雨一觸即發」。站在兩區之間的站立區的觀眾中爆發出抗議聲浪、拳腳相加,而包廂區與前排座位上相較富裕的觀眾也因此被鼓動,加入了反對這部現代芭蕾的行列。由於騷動,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並沒有引起注意,直到一年之後首場由 Pierre Monteux (他也指揮了《春之祭》的首演) 所指揮的演奏會成功,才受到大眾關注。

相關作品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