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小調觸技曲與賦格

BWV565

《d 小調觸技曲與賦格》的華麗開場,讓它成為巴哈所有管風琴作品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首,但是這首《BWV 565》當初真的是為管風琴而作的曲子嗎?又或者,這首傳世之作真的是巴哈所譜寫的嗎?這些疑點都是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其中一個觀點認為這首曲目是改編自小提琴作品,因此保留了許多小提琴的演奏特性,而另一個觀點則是認為這首曲子是巴哈受到當時的另一位青年作曲家 (Johann Peter Kellner) 的影響,因為該作曲家以華麗的風格而聞名。與另一首 《d 小調觸技曲與賦格,BWV 538》 (或稱為《Dorian》) 不同,《BWV 565》的序奏沒有採用對位法創作,而是以即興風格進行演奏,以休止符的留白以及大跨度的跳音進行大膽表現,在如此自由的序章之後,第二部分的賦格曲就顯得更加嚴謹規範,但即便如此,樂曲中依然採用延長顫音、迴響效果、腳踏板旋律的方式來展現出無與倫比的華麗與熱情。結尾的宣敘調以五次速度變化再次展現出觸技曲風暴般的技巧,為歌曲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相關作品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