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小調第二號魯特琴組曲
BWV997
質樸的《C 小調第 2 號魯特琴組曲》未使用「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 和「庫朗舞曲」(Courante) 這些傳統組曲曲式的樂章。它曾被冠上「Suite」(組曲)、「Partita」(義大利語的大組曲) 等別稱,而巴哈之子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哈 (Carl Philipp Emanuel) 將其命名為《為鍵盤而作的前奏曲、賦格、薩拉邦德舞曲和吉格舞曲》,更暗示著它是為「魯特大鍵琴」(lute-harpsichord) 所作。1738 年至 1741 年間於巴哈門下學習的作曲家約翰·弗里德里希·阿格里科拉 (Johann Friedrich Agricola) 曾謄寫此曲的樂譜, 而魯特琴版的樂譜可能是巴哈的好友、著名的德勒斯登魯特琴演奏家西爾維厄斯·利奧波德·魏斯 (Sylvius Leopold Weiss) 於 1739 年拜訪萊比錫期間所改編。開頭簡樸的「前奏曲」後接著頗具份量而流暢的「賦格」,後者主題的悲痛色彩隨著旋律逐漸淡去。「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 的開頭讓人想起《馬太受難曲》的結尾大合唱;而充滿生氣的「吉格舞曲」(Gigue) 則以炫技般的結尾收束。 關於巴哈的魯特琴組曲 除了宏偉的《前奏曲、賦格與快板 BWV 998》和動人的《C 小調前奏曲 BWV 999》等曲以外,巴哈的魯特琴曲被歸為一套四首的組曲,創作時間跨度約 25 年,不過與巴哈為鍵盤或大提琴而作的組曲不同,這幾首魯特琴組曲並非刻意打造成套,其中有兩首組曲則分別改編自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和無伴奏小提琴組曲。這些迷人的樂曲是否專為魯特琴創作卻存有爭議,據說巴哈本人並不擅長演奏魯特琴,也有考證指出有可能是為「魯特大鍵琴」(Lautenwerck) 這個與大鍵琴相似、使用羊腸弦而音色近似的樂器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