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小調第二號組曲

BWV1004・第二號古組曲

巴哈在《Partita No.2 for Violin》中藉由強勁有力的〈Allemanda〉、跳躍輕快的〈Corrente〉、略帶憂鬱的〈Sarabanda〉以及輕盈流暢的〈Giga〉四首舞曲,展現了《法國組曲》的經典架構,然而巴哈的創作靈感卻不止於此,四首舞曲之後,他使用六十四個變奏為原本已相當豐富的作品再添風華,小提琴也展現出更加細膩的演奏技巧。〈Ciaccona〉建立在原本的主題和弦之上,並逐漸拓展成為三個段落,圍繞著 D 大調展開豐富多彩的變化。《Partita No.2 for Violin》中的其他部分彷彿是為了〈Ciaccona〉做鋪陳:〈Sarabanda〉預告了和聲的走向,同時凸顯了旋律線;〈Giga〉刻意維持著旋律平穩,以避免搶走〈Ciaccona〉風采。《Partita No.2 for Violin》中蘊含的線索以及歷史資料都指出,該創作中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但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則是:巴哈在旅行歸來後,得知他第一任妻子 Maria Barbara 的死訊,在充滿死亡與復活的想法中所創作的,因此《Partita No.2 for Violin》也可說是巴哈對於已逝妻子的思念。 關於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 巴哈在當時已是最傑出的鍵盤樂器演奏家,但是他的職業生涯其實始於小提琴演奏。在德國科坦擔任宮廷樂長時期,他更熱衷於從弦樂聲部的角度來指揮管弦樂團。基於巴哈與 Westhoff、Pisendel 等優秀小提琴家的密切交情,使他對小提琴有著透徹的鑽研,從六首無伴奏小提琴曲《Sei Solo》中便可看出巴哈對於這個樂器的深刻理解。這些優秀的小提琴作品匯集於其 1720 年的手稿之中,可以被譽為德國小提琴的巔峰之作,但同時也能聽出巴哈對義大利風格的探索,其中包括三首有著《法國組曲》的經典形式的《Partitas》,展現出舞蹈風格的組曲;而另外三首《Sonatas》則承襲了義大利教會風格的奏鳴曲式,以慢、快、慢的速度交替進行。

相關作品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