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大調第六號大提琴組曲

BWV1012

巴哈為大提琴獨奏所寫的最後三個組曲由於長度與風格不同,表明了這些作品其實是他在完成前三部之後過了幾年才加進去的。其中,《第 5 號組曲》要求異於平常的調音,《D 大調第 6 號組曲》更要求由五弦大提琴演奏。《第 6 號組曲》以〈Prelude〉開場,帶有基格熱情洋溢的特性,聽眾也能立即注意到由於多了一根最高音弦,模進與旋律攀上了更高境界。而〈Allemande〉中好似充滿了細膩的浮雕裝飾,使它反而更像充滿禱詞的詠嘆調,其長度比組曲中的其他作品都長。祥和的〈Sarabande〉在旋律上十分簡潔,但卻有非常豐富的和聲 (很難用沒有第五弦的現代大提琴來演奏)。到了要求高超演奏技巧的〈Gigue〉時,一切幾乎徹底失控,大跨三個八度音階,對演奏家手指與琴弓的功夫都是一種考驗。 關於 J.S. 巴哈的大提琴組曲 在巴哈的時代,很少有曲子是特別寫給無配樂的獨奏樂器,對大提琴來說尤其如此,因此這更像是即興而生的作品。這六首獨奏的《Cello Suites》(BWV 1007-12) 是巴哈在 Cöthen 宮廷任職時所完成的。雖然他應該無意將它們構思成同一系列,但這六首作品都依循著類似的模式。傳統的組曲結構為阿勒曼德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舞曲與基格,而巴哈又另外加入開場序曲,並在最後的基格之前插入一對流行的現代舞曲 (小步舞曲、布雷舞曲或嘉禾舞曲)。這些作品直到 1825 年才正式問世,等到 1930 年代 Pablo Casals 將它們錄製下來才知名度大開。

相關作品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