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號弦樂四重奏
Op. 11
巴伯的《弦樂四重奏,Op. 11》有三個樂章,創造性十足也相當抒情,但最為人所知的,還是後來被改編為《弦樂慢板》的第二樂章。巴伯在 1936 年的夏天開始創作這部作品,當時他和他的作曲家伴侶 Gian Carlo Menotti 一起待在奧地利聖沃夫岡附近的一間山中小屋。寫作的進度緩慢,以至於原定由 Curtis String Quartet 進行的首演未能舉行。但是巴伯仍然堅持不懈,在三星期後宣告第二樂章已經完成,並且將其形容為「殺手鐧」。最後,Pro Arte Quartet 在當年 12 月於羅馬首演這部三個樂章的作品,雖然巴伯對終曲樂章還是不甚滿意;在 1943 年作品出版之前,他又重新改了兩次。巴伯從以往的弦樂四重奏中借鑑了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開頭堅決的起手式讓人想到貝多芬的《第 11 號弦樂四重奏,Op. 95》(1816 年的《「嚴肅」四重奏》)。接著是合唱式的段落和充滿嚮往的第三主題,但第二樂章才是作品戲劇性的核心,以三個音符的動機為基礎,演變成逐步前進的旋律,並堆疊成熱情洋溢的高潮;而 1938 年出版的《弦樂慢板》,後來也成為美國全國哀悼或沉思時刻首選的音樂。作品的第三樂章是一首充滿生命力的奏鳴曲迴旋曲,為巴伯替弦樂四重奏這個形式留下的終極代表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