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小调第四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创作于 1884 年至 1885 年之间,于 1885 年 10 月 25 日在迈宁根(Meiningen)首演。作为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作品,勃拉姆斯在《第四交响曲》的创作中以近乎于完美的形式与结构,深情回望了他所坚守的古典传统。 《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是标准的奏鸣曲式,始于一段起伏从容的主题旋律。这段第一(主部)主题在首次呈示之后,便以类似变奏的方式强有力地续写,并且与更加轻盈、具有抒情特点的第二(副部)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乐章中间的发展部音乐很紧凑,重新组合的各个主题显现出丰富的色彩,似乎是在试探情绪的变化,这也使得再现部仿佛是从某种虚拟的静止状态中横空出世。衔接自第二主题的再现,音乐终于抵达了充满激情与宿命感的尾声,其中的叙事特质似乎也在暗示整部交响曲的发展与末乐章的悲剧降临。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Andante moderato)具有勃拉姆斯笔下慢乐章的一贯气质:宁静致远却矛盾纠结。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先由铜管和木管共同演奏,随后由单簧管在弦乐的拨弦伴奏下更加细致而耐心地呈现。在一段活泼的过渡之后,第二主题则由大提琴在小提琴的装饰音烘托之下奏出,富于激情且不失古典雅趣。随后,两个主题各自发展,不断变化,直到弦乐八部合奏呈现的尾声。 之所以说《第四交响曲》有着近乎于完美的形式,部分原因便在于,即使是在谐谑曲这个形式要求相对宽松的乐章面前,勃拉姆斯仍然使用了奏鸣曲式来创作。这段标记为“嬉戏的快板”(Allegro giocoso)的第三乐章拥有一个热烈的、如同农民舞蹈般的第一主题,以及一个与之形成对比的、温和细腻的第二主题。不过,在之后热闹的发展部中,只有第一主题像游戏一样得到了发展,第二主题直到乐章最后的尾声才再次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色彩乐器的三角铁在这个乐章中堪称点睛之笔,为音乐增添了许多趣味。 第四乐章“有力的快板”(Allegro energico)可谓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与巅峰。勃拉姆斯在此没有继续使用奏鸣曲式,而是近乎执拗地使用了更加古老的“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变奏曲式,并将其与三部曲式完美结合了起来。这个乐章由主题及其 30 段变奏、外加一段尾声组成,相当于每 8 个小节就要转变一次,体现了作曲家对创作的苛刻追求。变奏曲的主题改编自巴赫第 150 首康塔塔《UNTO THEE, O LORD, I LIFT UP MY SOUL》的最后一段合唱,因此具有圣咏的特质;30 段变奏按照三部曲式分为 3 组,似乎再次勾勒出了某种类似奏鸣曲的设计。然而,当音乐的戏剧性逼近极限,最后的尾声便显得冷酷无情——这不只是一部伟大交响乐作品的结束,而且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