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Op. 36,TH27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號交響曲》讚頌著戰勝命運壓迫的喜悅,此曲創作於 1877 年至 1878 年,對柴可夫斯基來說正是憂喜交加的時期。他於 1877 年結婚,但這段婚姻中的痛苦甚至讓他憂鬱到試圖自殺。幸而他在 1876 年獲得新贊助人梅克夫人 (Nadezhda von Meck) 資金與情感上的支持,幫助他度過危機。柴可夫斯基不僅將這部交響曲題獻給梅克夫人,譜寫過程中也多次寫信給她說明創作想法。第一樂章開頭強而有力的銅管樂聲呼應著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命運主題,並於此樂章中反覆出現,讓黑暗的陰影籠罩於其他較為歡樂的主題之上。第二樂章由柔和的雙簧管旋律展開,其哀愁而無奈的氛圍,柴可夫斯基將之形容為在疲累的一天結束時,湧上心頭的憂鬱。第三樂章〈詼諧曲〉則由撥奏的弦樂推進,柴可夫斯基描述此樂章有如「喝了點酒後浮想聯翩」之感,木管與銅管聲部召喚出一連串轉瞬即逝的意象,包括了歡快的歌謠與遠處經過的軍隊聲。〈終曲〉樂章的主題將俄國民謠〈原野上的樺樹〉轉化為壯麗的管弦樂旋律,而接近尾聲處命運的主題再度出現,不過音樂中的正能量則略勝一籌,整首交響曲結束在勝利的炙熱火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