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

Op. 64

现如今,人们对于芭蕾舞剧的叙事性已经习以为常。在许多舞剧中,全篇的每一支舞曲、每一个动作,都扮演着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事实上,这样的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罗密欧与茱丽叶》。将莎士比亚这样高度依赖语言表达的戏剧作品编创成舞剧,是个很大胆的想法。如果普罗科菲耶夫没有过去创作长篇歌剧和交响曲,以及为 Ballets Russes 创作芭蕾舞剧音乐(尽管这些舞剧篇幅都比较短)的经验,也难以想象这样一部作品的诞生。不过,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我们确实不难发现《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先声:从芭蕾舞剧《Chout》到《第 2 号交响曲》和《第 3 号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总会为那些战斗性的音乐注入巨大的能量,让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而在 1929 年创作的《The Prodigal Son》中,他又带来了新的抒情风格。这种风格也在描绘即将步入成年的茱丽叶及这对年轻恋人的激情之时,有了更成熟的展现。在《罗密欧与茱丽叶》中,普罗科菲耶夫运用了许多器乐的色彩来刻画故事发生的意大利背景——最鲜明的无疑是曼陀林,而铜管乐器则让人想起意大利 Banda 音乐传统风格,比如“Death of Tybalt”中悲伤与愤怒的宣泄就尤其令人印象深刻。1936 年这部作品最初版本完成时,普罗科菲耶夫写下了一个“快乐”的结局。但在初版舞剧制作因故搁浅后,他很快就放弃了这种对于莎士比亚原作的改动。在 1938 年 Brno 的首演中,舞剧就已改回悲剧结尾,之后为了筹备在列宁格勒的演出,普罗科菲耶夫又新创作了一些舞曲,最后大获成功。

相关作品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