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小调第六交响曲

Op. 74,TH30 · 悲怆

人们对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解读经常遭到一些无关事实的干扰:1893 年,作曲家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演。仅仅 9 天后,他便溘然长逝。人们怀疑他死于自杀,且与他秘而不宣的同性恋身份有关。尽管柴可夫斯基本人承认这部作品具有极强的个人意义——作品标题“悲怆”无疑代表着强烈的情感——但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把这部作品当成遗书,或者作曲事业的终结。尽管如此,从开始愤怒的大管独奏到仿佛脉搏减弱般的结尾,《第六交响曲》又确实处处暗示着死亡。存在的不稳定性和音乐如影随形:开篇乐章中压抑的焦虑如雷鸣般爆发;第二乐章以圆舞曲为伪装,然而节奏凌乱、如同跛行;第三乐章貌似积极活泼,然而潜藏的不安也清晰可闻。缓慢的终曲美得让人心碎,且始终弥漫着悼亡和生命无常的感觉。柴可夫斯基并不4愿意解释自己的音乐,但这部作品对他来说十分特别。他曾表示:“我爱这首曲子,而我从未爱过我之前的任何音乐作品。”

相关作品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