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愛樂樂團中提琴首席 Amihai Grosz 選了兩首 20 世紀精彩且富有表現力的協奏曲,讓大家聽見他掌握音樂情感的功力。 William Walton 的《中提琴協奏曲》創作於 1929 年,當時這位英國作曲家歷經樂界的批評,內心相當糾結。該作在同年首演,但為了提升清晰度,他本人於 1961 年修改了管弦樂的配器,並在隔年重新演出。指揮賽門·拉圖向來以深刻理解 Walton 豐富多彩的爵士風格聞名,而 Amihai Grosz 則深入探索了開頭〈舒適的行板〉(Andante comodo),感同身受地詮釋出樂曲中甜蜜抒情的片段,進一步襯托開場樂章結尾簡短、憂鬱的裝飾奏樂段所帶來的感染力。在標有「生動且準確」(Vivo e molto preciso) 的第二樂章裡,Grosz 簡潔而精密的演奏與柏林愛樂樂團輕盈、張力十足的表現相得益彰。在最後的交響高潮中,拉圖和演奏者釋放出比往常更壓抑的哀痛,讓人更能理解苦樂參半的結局。 柏豪斯拉夫·馬悌努 (Bohuslav Martinů) 的《狂想協奏曲》創作於 1952 年,當時這位流亡的捷克作曲家住在紐約,也是滿腔惆悵。在指揮 Matthias Pintscher 的引領下,樂團掌握了田園風格背後令人不安的基調。而 Grosz 深切的演奏同樣引發共鳴,以動人的質樸感來展示第二樂章,其中民謠般的旋律象徵著馬悌努遙遠的故鄉。
作曲家
指揮
管弦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