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拜爾德
簡介
威廉.伯德 (William Byrd) 是 16 世紀晚期的偉大作曲家,如同義大利有帕勒斯特利納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慕尼黑有拉素士 (Roland de Lassus)、西班牙有維多利亞 (Tomás Luis de Victoria) 等宗教音樂名家,伯德則是英國代表人物。他不僅出色掌握對位法,還能將其創新運用於旋律線與單詞和音樂氛圍的加強表現上。他的宗教與世俗作品屬於當時歐洲音樂的革命新潮流,聚焦於人類情感的同時,也保留了過去較為簡樸而情感節制的複調音樂傳統。1540 年左右伯德出生於倫敦的富裕家庭,他可能擔任過皇家教堂的合唱團成員,曾師從管風琴家與著名作曲家湯瑪斯.泰利斯 (Thomas Tallis)。1563 年伯德成為林肯大教堂的管風琴家與合唱團指揮,而十年後,他以備受喜愛的年輕作曲家身分回到皇家教堂任職。在他於 17 世紀初期逐漸退出大眾視野之前,他將歐陸音樂風格融入自己的經文歌與鍵盤作品,並將之引進英國宮廷。身為新教英國境內的天主教徒,伯德的獨立思考不僅反應在其大膽而違抗國法的宗教實踐、以及他在 1623 年去世前的幾年裡採取的法律行動上,同時也貫穿了他的音樂,包括早期作品如復活節經文歌〈Christus resurgens〉(1550 年代中期)、大受歡迎的讚美詩歌〈Ad Dominum cum tribularer〉與〈Domine, quis habitabit〉(兩首皆為 1560 年代作品)、其第二部聖歌集《Cantiones Sacrae》中的歡欣經文歌〈Laudibus In Sanctis〉(1591)、三首神聖的拉丁文彌撒曲 (1590 年代)、以及他晚期為天主教儀式譜寫的音樂中最為出色的〈Justorum Animae〉(1600 年代早期)。伯德還探索並推廣了英國牧歌,並以一系列令人驚豔的鍵盤作品與小型樂團樂曲,確立了自己在伊莉莎白時代傑出英國作曲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