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隆・柯普蘭

簡介

關於在音樂廳會聽到的美國 20 世紀音樂,一般人最先想到的作曲家絕對是科普蘭 (Aaron Copland) ;他用華麗、深情和輝煌的風格,塑造出大家對美國古典音樂的印象。科普蘭是猶太裔立陶宛移民的第二代,1900 年出生於紐約市,13 歲開始學習鋼琴。他跟隨 Rubin Goldmark 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之後,在 1921 年前往巴黎,成為 Nadia Boulanger 的第一批美國學生。他早期的第一批作品,包括《Music for the Theater》 (1925 年) 和《鋼琴協奏曲》 (1926 年),結合了史特拉汶斯基式的新古典主義,以及爵士樂一般輕鬆自若的態度。在經濟大蕭條期間,科普蘭的音樂短暫地轉向更抽象的現代主義,特別是在《Piano Variations》 (1930) 當中;但他也很遺憾地認知到現代作曲家和聽眾之間的鴻溝,所以很快地改變了方向。他寫了許多流行的管弦樂,讓人聯想到墨西哥舞廳、牛仔的鄉村聚會和基督教震教徒的讚美詩,包括《El Salón México》 (1936) 、《Billy the Kid》 (1938) 、《Rodeo》 (1942),和知名的《Appalachian Spring》,是他在 1944 年為舞蹈家 Martha Graham 所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的作品《Lincoln Portrait》 (1954) 、《Symphony No. 3》 (1944-46) 多了一股強烈陽剛的愛國主義氣息;而戰後期間,他越來越掙扎想要擁抱前衛潮流,不過也小有收穫。他接著創作了一系列的聲樂作品,包括《12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1949-50) 還有歌劇《The Tender Land》 (1954),之後寫了鮮明的序列音樂,包括《Piano Fantasy》 (1957) 還有《Connotations》 (1962)。科普蘭畢生都投身音樂教育,也很大方地為其他的作曲家站台;他寫了許多關於音樂的書籍,也為好萊塢創作了一些音樂,最終在 1990 年辭世。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