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鍵琴

關於大鍵琴

大鍵琴是鋼琴的前身,這項彈撥鍵盤樂器以其清脆獨特的音色聞名,通常具有華麗的裝飾,不僅能演奏音樂,也能作為藝術品以供欣賞。 大鍵琴的起源可追溯至 14 世紀晚期,當時它被稱作「clavicembalum」,不過直到 16 世紀才廣為流行,成為歐洲上流社會家庭的必備樂器。大鍵琴的琴身造型與鋼琴相似,但並非使用琴槌敲擊琴弦,而是靠按下琴鍵後,用傳統以鳥羽製成的撥片撥動琴弦來發聲。 古鋼琴在 18 世紀出現後,便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直到 20 世紀,由汪達 · 蘭道芙絲卡以及後來的古斯塔夫 · 雷翁哈特等音樂家引領的鑑古演奏風潮興起,大鍵琴才又重獲重視。雖然為大鍵琴所創作的曲目大多來自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但是 20 世紀的古樂復興運動中也有作曲家為大鍵琴創作全新作品。自 1960 年代巴洛克音樂的復興風潮以來,大鍵琴也再次成為古樂團或樂團演奏巴洛克音樂時的核心成員。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