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大調第三號大提琴組曲
BWV1009
雖然我們並不清楚巴哈創作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動機,但在其音樂中則透露了一些蛛絲馬跡。《第三號大提琴組曲》音域寬廣的〈前奏曲〉聽起來像教學用的練習曲,由音階與琶音組成,並以棘手的和弦與趣味性的樂句考驗運弓的靈活度。在躍動活潑的〈阿勒曼德〉後,〈庫朗舞曲〉聽起來也像另一段教學樂章,演奏者不僅需快速演奏、還得將幾無差別的連串音符化為流動的旋律。在莊嚴的〈薩拉邦德〉樂章後,巴哈放了三段式的〈布雷舞曲〉,頭尾為〈布雷舞曲 1〉、中段為〈布雷舞曲 2〉,有如優美平衡的方步舞舞步。終章〈吉格舞曲〉則帶有鄉村氛圍,不同聲部間巧妙唱和,對應了具有不和諧的突出和聲。 關於巴哈的大提琴組曲 在巴哈的時代,無伴奏的獨奏曲──尤其是為大提琴所寫的獨奏曲──可說是寥寥無幾,並且很可能是即興下的產物。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寫於巴哈擔任科登宮廷樂師期間,雖然他可能並無創作成套組曲的意圖,不過六首作品皆擁有類似結構,在傳統由阿勒曼德、庫朗、薩拉邦德與吉格舞曲組成的組曲形式外,巴哈還在開頭加上了前奏曲,並在吉格終曲之前插入小步舞曲、布雷或嘉禾舞曲等當時流行的舞曲。這部作品直到 1825 年才正式出版,並且直到 1930 年代才因卡薩爾斯的錄音而開始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