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小调圣母悼歌

P. 77

美妙的不协和音程、极富感染力的节奏,加上犹如天使陈述的、充满强烈表现力的旋律,都是佩尔戈莱西《圣母悼歌》醒目的印记。这部作品大约创作于 1736 年,为两名阉伶(假声男高音)和弦乐所作。它似乎是年轻的佩尔戈莱西对 1724 年斯卡拉蒂于那不勒斯创作的同名作品的回应,也可能是受委托创作,以作为那不勒斯一个贵族协会每年受难日冥想圣母玛利亚仪式的曲目。佩尔戈莱西的《圣母悼歌》生动展现了基督母亲在十字架下的感人画面,在《她看到了可爱的孩子》(Vidit suum dulcem natum)和《圣母啊,爱的源泉》(Eia mater fons amoris)等动人的咏叹调,以及令人心碎的二重唱《谁能不一起哭泣》(Quis est homo)中,圣母的苦难和怜悯清晰可见。让佩尔戈莱西的《圣母悼歌》声名鹊起的,是 19 世纪 30 年代初维拉罗萨侯爵道听途说而作的一段传奇故事。这位佩尔戈莱西的首位传记作者在他的学术研究中写道:身患绝症的佩尔戈莱西过完 26 岁生日不久,深感自己有义务完成这部神圣作品,去世时仍紧紧抱着刚刚完成的手稿。尽管有证据表明,这首曲子早在佩尔戈莱西去世几个月前,就已为那不勒斯的圣玛丽亚教堂而写完,但这个动人的故事却使《圣母悼歌》在 17 世纪中叶获得了众人的崇拜。1749 年,《圣母悼歌》首次在伦敦出版,无数手抄本(其中一本由 J. S. 巴赫改编成德文)使其如野火燎原般的态势传播开来,每年在巴黎的演出都能吸引大批观众,以至于整个城市陷入瘫痪。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