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 E 大调第四号大提琴组曲
BWV1010
《降 E 大调第 4 号大提琴组曲》开篇的“序曲”(Prelude)和《第 3 号》一样,给演奏者带来了不少技术挑战。开头的两个音——从低降 E 到高降 E——就跨越了两个八度,奠定了全曲的基调;随后是持续如流的分解(琶音)和弦,演奏时的手型常常让人觉得有些别扭。中间的乐段更为自由,有一些华彩的意味;与前面音域较宽的音型结合在一起,似乎在教会演奏者如何以重复的旋律型为基础,进行变化和即兴创作。在“规规矩矩”的“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之后,是颇为有趣的“库朗特舞曲”(Courante),让人捉摸不透旋律线的走向。接着,巴赫写作了一曲铿锵雄浑、高贵典雅的“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使用了整部组曲中最具持续性的大提琴和弦。后面两首“布列舞曲”(Bourrées)的风格有天壤之别:第一首具有曲折的单音旋律;第二首则短得多,方正宽阔,简单而和谐。最后的“吉格舞曲”(Gigue)势不可挡,虽然自始至终节奏型相同,但从中却迸发出了令人惊赞的动力。 关于巴赫的大提琴组曲 在巴赫所处的时代,独奏乐器——尤其是大提琴——的无伴奏曲目很少,而且大多是即兴创作的,而非苦心孤诣谱写的作品。这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2)是巴赫在柯登(Cöthen)时(1717 至 1723 年)创作的。虽然在创作时,它们可能并未被视为一个合集,但它们的模式都很类似。除了传统的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库朗特舞曲(Courante)、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和吉格舞曲(Gigue),巴赫还在组曲的开头加入了一首前奏曲(Prelude),并在最后的吉格舞曲前增添了两支时髦的现代舞曲:小步舞曲(Minuets)、布列舞曲(Bourrées)或加沃特舞曲(Gavottes)。不同组曲的风格也有所区别:第一组曲为 G 大调,色彩明亮、青春而富有活力;第二组曲为 D 小调,音色较为低沉、忧郁;第三组曲用 C 大调创作,动感与优雅兼具;第四组曲被称为“和谐的篇章”,每首舞曲风格创新而迥异;第五组曲与之相比,显得严肃而沉重;第六组曲则又以 D 大调,重新回归到温暖喜悦、充满生机的基调。这些作品直到 1825 年才出版;20 世纪 30 年代,巴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录制了这些曲目,自那时起它们才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