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小调弥撒曲
BWV 232
与其说巴赫创作了《弥撒曲》,不如说是他将过往的作品进行了重编与组装。巴赫在一生中从未停下构建这部伟大作品的步伐,他于 1724 年写下的《圣哉经》 (Sanctus) 、 1733 年所作的《垂怜经》(Kyrie)与《荣耀经》(Gloria)共同构成了《弥撒曲》的基础;此外,巴赫也从过往所作的康塔塔中提取了大量片段作为《弥撒曲》的剩余部分,仅在晚年整理整部弥撒曲时为少量的段落单独谱写创作。可以说,巴赫将他职业生涯中所呈现的独特音乐风格与理念都并集在《弥撒曲》中,希望让康塔塔音乐的光辉随着具有永恒属性的拉丁文弥撒唱词一起永久流传。《弥撒曲》的每个部分都有着庞大而复杂的结构,独唱乐章与合唱乐章错落镶嵌,除了用到了传统弥撒仪式所需的弦乐队,还加入了长笛、双簧管、圆号和小号,进一步扩大了编制。 《弥撒曲》写满了巴赫的雄心壮志,但根据记载,这部作品在他生前从未被完整演奏过。弥撒是属于天主教的音乐体裁,在作曲家本人所信奉的的路德教传统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而对于天主教而言,作品长度也太长,体量之大无法用于正常的弥撒仪式。作为新教路德宗的信徒的巴赫,为何还要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创作一部天主教所用的弥撒呢?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他计划将《B 小调弥撒曲》作为其艺术生涯的总结——一个宏大的音乐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