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小调第八交响曲
Op. 65 · 斯大林格勒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一度使肖斯塔科维奇成为了战时的英雄。然而,到了两年后的 1943 年,他创作的《第八交响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当时,肖斯塔科维奇似乎已经说服了一些权威人士,只要能提供乐观的解决方式,就可以描写暴力和悲痛。但《第八交响曲》却是纯粹的悲剧——从被阴郁厚重的黑暗笼罩的第一乐章,到寂静且神秘的结尾,莫不如此。最初,这部交响曲并未引起多么大的波澜,正如其反响冷淡的首演。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当局开始重新强化对于艺术家的约束。1948 年,肖斯塔科维奇被贴上了“反人民”的标签,《第八交响曲》也成为了最显眼的靶子,不仅用以批判作曲家本人的作品,甚至延伸到当时的苏维埃音乐整体;这种观点直到 1953 年斯大林去世才得到纠正。 站在今天回看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更加立体地观察和理解这部作品及其坎坷的身世。当年的人们大多期待《第八交响曲》能够成为《第七交响曲》的延续——至少能在刻画悲剧与痛苦的同时,为音乐铺上一层乐观或希望的底色。在经过了时间的淘洗之后,《第八交响曲》无疑是肖斯塔科维奇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43 年的东线战场异常焦灼,仍然望不到战争的终点。荒凉、苦楚、讽刺和挖苦……这些潜藏在人们心中的情愫,肖斯塔科维奇感同身受,也融汇在了交响乐的语言当中。当然,打动人的不仅是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中对于创伤性情绪的表达,更是交响曲本身宏伟而优美的结构。与其说交响曲寂静的结尾神秘莫测,不如说那里蕴含着这趟漫长而痛苦的旅程中最温情的时刻,一缕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油然而生。这部由五个乐章组成的鸿篇巨制,以及其中壮丽的必然性与宣泄力量,就像是一部古希腊的伟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