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調第六號交響曲

悲劇

馬勒曾起心動念,欲將自己的《第 6 號交響曲》(1904) 取名為「悲劇交響曲」,但後來卻放棄了這個想法。這或許可稱之為聰明的選擇:這部交響曲隱含不祥的災難性意識,充斥著黑暗而洶湧的熱情,聆聽時彷彿能看見作曲家內心無止盡的荒蕪,這樣的音樂本身便足以體現其涵義,根本無須另外取名。針對馬勒《第 6 號交響曲》唯一的爭議之處,在於馬勒譜曲之時,心中所想的「悲劇」到底是什麼。對他的友人,即指揮家 Bruno Walter 來說,「悲劇」代表的是純粹的悲觀主義和無望之感,其他人則將之詮釋為對 20 世紀即將發生的慘劇的災難預言。不過,為馬勒立傳的作家 Michael Kennedy 則認為,這首交響曲中的「悲劇」更像在指示古希臘時代,亦即一種情感的宣洩與淨化,這類悲劇結構嚴謹、情感操控得宜,甚至能創造鼓舞人心的效果。《第 6 號交響曲》是馬勒的交響曲作品中配置最為「古典」、整合度最高的一部,此外也廣泛而技巧精湛地運用了鋼片琴 (為交響樂首見)、牛鈴等各種樂器來增添樂曲氛圍,奠定管弦樂的新標準,並在規模宏大的最終樂章敲下三聲「命運之槌」,以碎碑裂石的巨響描繪出命運對人類的沉重打擊。對於中間兩個樂章 (一首是陰鬱而不祥的詼諧曲,另一首則是熱烈的田園風慢板樂章) 的順序,歷來說法也並不統一,而馬勒本人也就此至少兩次更改樂譜。這點至今並無定論,不過,無論順序如何,兩種版本的《第 6 號交響曲》都能帶給聽眾強烈而具毀滅性的震撼感受。

相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