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小調第一號鍵盤協奏曲
巴哈的《d 小調大鍵琴協奏曲 BWV 1052》,可能是巴哈為了他的學生們所寫的,1730 年代他們經常在 Zimmermann 的咖啡館舉辦音樂會。這是他所有七首鍵盤協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有著戲劇性的風格和小調的情感表現,也已經與 19 世紀的品味相當契合,因此 1830 年代時,孟德爾頌就已經開始用鋼琴來重新演出這部作品。不同於巴哈其他的大鍵琴協奏曲,這部作品給予獨奏家非常多即興以及表現技巧的空間。《d 小調大鍵琴協奏曲 BWV 1052》可能跟巴哈其他的鍵盤協奏曲一樣,都是改編自他早期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現已遺失)。第一樂章 (〈快板〉) 的戲劇性和凝聚力,來自於開場時大家一起演奏的簡潔主題:它在整個作品中有規律地重複出現,而較短的元素則融入伴奏當中;接下來的〈慢板〉也使用了統一的主題,來開始、結束和支撐樂章,大鍵琴的右手部分則演奏出裝飾華美的旋律。巴哈以精彩的終曲 (〈快板〉) 作結,激烈且充滿勝利的氛圍。在 1728 年時,巴哈重新編寫三個樂章所有的音樂,並將之併入清唱劇 146 和 188,把獨奏部分重新分配給管風琴。 關於巴哈的鍵盤協奏曲 鍵盤協奏曲到巴洛克的晚期才出現,當時的兩位先驅分別是巴哈和韓德爾,巧合的是,雖然他們幾乎同時開始採用這種音樂形式,但兩人其實沒有被彼此直接影響。巴哈首先在他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中進行了實驗,到了 1730 年代,他就繼續為一、二、三和四架大鍵琴創作了 13 首協奏曲《BWV 1052-65》,很可能是為了他以學生為主的音樂社團所寫,他們也時常在 Zimmermann 的咖啡館舉辦音樂會。與其說巴哈創作了這些協奏曲,說是編曲可能較為準確,因為這些作品都只是將早期的小提琴和雙簧管協奏曲改編成大鍵琴的協奏曲。巴哈本人可能演奏過他自己寫的七首獨奏協奏曲,不過當代的紀錄告訴我們,多首大鍵琴協奏曲通常是交由他的大兒子和學生來擔任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