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小調第六號交響曲

Op.  74,TH 30・悲愴

柴可夫斯基於 1893 年指揮《第六號交響曲》的首演九天後驟逝,死因引發諸多聯想,甚至有他因苦惱於同性戀傾向而自戕一說。然而,儘管柴可夫斯基自承這部作品強烈反映其個人情感,標題《悲愴》也反映了其中的激情元素,但並沒有證據顯示他欲以這首交響曲作為遺書或表達不再創作的意圖。不過從開頭低音管的沉鬱獨奏、到有如生命終漸消逝的尾聲,《第六號交響曲》的確籠罩於死亡的陰影之中,音樂充滿了不安情緒。第一樂章中壓抑的焦慮如怒濤般噴發;乍聽好似圓舞曲的第二樂章其實節奏扭曲而步伐踉蹌,充滿了不確定性;第三樂章表面上活潑歡快,卻明顯帶有不安;緩板的終樂章美得令人心痛,瀰漫著無常失落感。柴可夫斯基認為不該用其人生經歷去解釋他的作品,不過他自知這首交響曲與眾不同,更曾如此說道:「我愛它甚過我其他的所有作品。」

相關作品